木叶教育

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系统性与有效性探究——基于对安徽若干所高中的调研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中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实现了从精英预备教育到大众普及教育的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上专业分工的细化, 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中学生下一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产生了影响。我国2006年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改方案强调:“将具有职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普通高中在快速发展和规模发展的同时, 正经历着价值转变, 进入到一个提高质量提升内涵的整体转型与创新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 对高中生实施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更显得迫在眉睫。那么, 在教育部有关生涯规划指导文件提出的背景下, 普通高中是否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做好了准备?在当前的生涯规划指导方面, 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 笔者对安徽省若干所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指导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并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这是普通高中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也是普通高中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之重要举措。

生涯 (career) 意为“过程” (career as process) , 即人生发展道路, 也可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 延伸之义可指“个人身份的表达” (individual expressions of identity) 。[1]76生涯概念最初与“职业”“工作”联系在一起, 在1950年以前, “生涯”往往就是“职业”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对人的个体自我价值及其追求的重视和认可, 生涯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如我国台湾学者黄天中在总结前人关于生涯的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生涯的四种特质:“终身性、综合性、企求性和工作性。”[2]4-6

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和角色的规划, 包括为生涯设定目标, 并找出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高中生涯规划是指高中生通过充分认识自我、全面了解大学专业以及社会需要, 主动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预期安排, 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发展计划。[3]主要包括自我探索、升学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定向与规划、生涯准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4]

美国教育家杜威专门撰文讨论了指导问题的内涵, “指导是一种社会职能, 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时称之为控制 (control) , 有时又称之为辅导 (guidance) 。”[5]26指导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一种助人的专业服务工作, 其中包括测评、资讯服务、职业建议、学科定向、课程规划、生涯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活动。指导的本质是通过指引方向和方法来帮助学生, 其专业性则主要依赖于咨商的理论和技术。生涯规划指导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学业、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的咨商服务。”[6]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 笔者以“高中生涯规划”为检索词, 以“主题”为检索项, 以“精确”为匹配类型, 时间跨度从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 搜索相关文献共445篇。从每年发表的篇数来看, 2013年以来呈逐渐递增趋势, 特别是2018年创历史新高, 11个月就有80篇相关期刊或学位论文, 反映了当前研究学者对该主题的持续关注并有所升温。通过对近10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 发现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内涵研究

罗双平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应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组织发展相结合, 对职业生涯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 从而确定一个人的职业目标, 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相应的恰当的合理的工作、教育及培训的内容及步骤。[7]11肖建中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与职业关联的活动与任务进行的计划准备或预期性安排, 主要由个人的主体认识和个人对职业发展变化及理想实践的设计两方面组成。[8]6对于高中生而言,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对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与自我认识。范彩娟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是自我探索与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包括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价值观;环境探索主要是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以及自身主动的信息收集来认识职业环境。[9]郑瑞新则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广泛了解专业或职业;深入了解自我、发展自己的潜能;处理好选择志愿的主客观因素。[10]

2.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的价值研究

赵士果认为, 高中生涯规划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及教育改革的需求, 是我国就业局势日益严峻的急迫要求;与我国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 是高中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11]樊丽芳、董秀颖、王彬彬、李美华等人则从新高考改革的角度, 追问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樊丽芳认为, 多元选择的高考方案倒逼高中强化生涯教育。[12]董秀颖认为, “3+3”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 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有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并且要有规划自己未来学业、职业的意识。[13]

3.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现状研究

近五年来, 不少研究者采用问卷或访谈等调查方式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 郑泽萍对广州六所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后, 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 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际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教育需求程度高。[14]崔自勤对合肥地区某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15], 赵丽霞等人对天津市部分高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情况进行访谈, 得到珍贵的一手资料[16]。蔡琪对广西12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得出如下结论:高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9所高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根本没有任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处于空白。[17]28-33

4.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产生的原因, 学者们采取了多样化的视角进行了多方探索。蔡琪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政府缺乏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学校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忽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中缺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片面理解;高中生对自我缺乏深入了解、对职业和社会缺乏认识。[17]33-35王雅文从内、外部因素两个维度去分析, 外部因素是由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未真正纳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空泛, 不利于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资金匮乏使得普通高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及相关研究单一;内部因素主要在教师, 由于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认识不足, 缺乏专业教师、职业生涯教育形式单一, 教育效果低下、职业生涯教育成为普通高中的“形象工程”, 缺乏持续性、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 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动力不足。[18]55

5.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对策研究

蔡琪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维度提出建议:加强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导向力度和资金支持、建立配套的服务机构与设施;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建立多元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加大素质教育的发展力度;转变现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加强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加强高中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高中生自我规划的思维模式。[17]38-47曾妍认为要树立正确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构建完善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设置丰富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开拓多样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争取广泛的家长、社会支持。[19]王雅文认为:普及职业生涯教育, 增强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法律与制度建设、推进普通高中内部的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加强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支持建设。[18]73-87

目前我国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比例是严重失衡的。以近十年 (2008年至2018年) 中国知网文献数据为例, 以“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为关键字搜索到的文献共853篇, 而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献仅为445篇。在我国近十年关于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 每年文献数几乎是中学阶段的生涯教育文献数的双倍, 国内学者、研究者的聚焦点依然是高校阶段。再者, 若以“中学生涯规划教育”为关键字作搜寻, 则近十年来与之相关的文献仅有142篇。由此可见, 尽管部分研究已关注中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 但其聚焦点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践部分内容较少。

国内对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流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集中于职业规划教育的某个方面, 如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比较、评价等, 相对缺少对职业规划教育的结构和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 尚缺乏在普通中学阶段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从研究方法上看, 主要采用传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中没有关注教育自身的特征, 也没有将教育规律与管理理论方法进行结合研究, 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已有过普通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初步实践, 但也属于实验探索阶段, 尚没有建立完整的普通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的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相比较而言, 安徽、湖南等欠发达地区的相关研究, 尚未在实践层面得到足够的、应有的关注。

二、基于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进行调查, 采用SPSS24.0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 研究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 选取安徽省三所中学, 分别是市级省示范高中——安师大附中、县级省示范高中——南陵中学、普通高中——南陵三中。共有1194名学生、216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究。学生被试中, 男生572人 (占47.91%) , 女生620人 (占51.93%) 。高一889人 (占74.46%) , 高二298人 (占24.96%) 。教师被试中, 男性112人 (占51.85%) , 女性104人 (占48.15%) , 此外访谈了15名教师。

(二) 研究程序

在征得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知情同意后, 由心理健康发展中心老师担任主试, 主试向被试详细讲解指导语和例题。在指导语中说明本次调查研究的意义, 并强调对调查结果的保密, 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作答。学生问卷以班级为单位, 在学校微机房进行团体施测, 被试完成全部问卷约需10分钟左右。教师问卷在手机上进行施测, 完成全部问卷约需10分钟左右。访谈问卷由1名教师和1名研究生助理对访谈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 现场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和记录, 每名教师访谈大约在45分钟左右。

(三) 研究工具

1.访谈提纲。

主要针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共有6个题目, 如询问教师“你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是否有意识渗透关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请举例说明。”“你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运用了怎样的途径和方法?”

2.高中生涯规划指导问卷 (学生问卷) 。

参考国内同类研究自编[17]53-54, 共27个题目, 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

3.高中生涯规划指导问卷 (教师问卷) 。

参考国内同类研究自编[17]54-55, 共26个题目, 分单项选择题 (如“你认为职业与个性特点关系重要吗?”“作为教师, 你是否主动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 ”) 、多项选择题 (如“假设你的学生打算做生涯规划, 你比较认可的方式有哪些?”) 和开放性问题 (如“你对学校开展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什么建议?”) 。

(四) 研究结果

1.基础数据

表1 高中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

高中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

从表1来看, 高中学生对自我个性 (M=1.89) 、兴趣爱好 (M=1.78) 、能力的认识 (M=2.11) 1整体上不够充分。比如在“我对未来职业生涯目标非常明确”、“我很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我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已有充分的了解”、“我已经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准备”等问题上, 分别有36.1%和36.34%的学生选择“一般”, 说明多数学生这种自我认知不能很好的与未来的生涯规划有效地衔接起来, 学生的生涯规划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上。因此, 整体来看, 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比较迷茫的,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认知不足。尽管如此, 随着心智的成熟和外部指导, 高中学生也对自我有一定的认识。这种对自我的认知为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

2.对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的认知不足

如表1所示, 在“如果有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活动, 我会积极参加”这个选项中, 近64%的学生倾向于“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 说明学生是非常渴望能在未来生涯规划方面获得一些具体的指导。从教师访谈的结果来看, 受访的15位教师普遍认为大多数学生在生涯规划方面比较迷茫, 专业选择比较盲目, 且受周围人影响大;有些家长在孩子生涯规划方面也很茫然。上述结果表明, 在高中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课程开设越早越好。

从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来看, 认为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分别占63.43%、32.87%, 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 88.02%学生认为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非常有必要”、“比较有必要”, 说明高中生对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3.对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认识不够全面

从对15位教师访谈的结果来看, 学生的兴趣是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首要影响因素。其次, 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对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也有重要影响。另外,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生涯规划也具有重要影响。从教师调查的数据来看, “学生的兴趣与期望”是填报高考志愿时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就业压力、教师经验影响、家长要求与期望。

从学生调查的数据来看, “兴趣特长”是高中生在生涯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说明学生是从个人的内在需要出发进行职业选择。其次“价值观”“社会评价、地位”“工资待遇”也会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 说明社会因素和经济利益是影响高中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此外, 周围优秀个人或群体也会影响高中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

4.生涯规划指导的途径单一

如图1所示, 多数教师 (71.76%) 认为学校团体咨询是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的主要途径。另外, 寻求专业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或专家、教师指导也是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从教师访谈来看, 不少教师也认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如利用班会、活动课、讲座、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指导。

从学生调查结果来看 (图2) , 多数学生认为, 社会实践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形式之一, 如亲身参与相关的工作内容, 参观、感受、了解职场环境与具体工作内容等。另外, 通过团体课程培训、面对面咨询、老师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途径。

5.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设置单调

从对教师的调查来看, 绝大多数老师 (93.98%) 认为有必要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开设时间上, 多数教师 (54.17%) 认为在高一开设, 主张尽早开设相关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教师上, 近一半教师 (49.54%) 教师认为由心理教师或外聘专家担任比较合适;另外, 部分教师 (37.96%) 认为也可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授课担任。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频次上, 34.72%教师认为应定期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如每月一次或每学期一次。

从学生的调查结果看, 大多数学生赞同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如, 有68.76%的学生认为要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有58.88%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 有46.4%的学生认为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83.92%的学生建议开设“了解自己兴趣、能力、性格的课程”, 65.75%的学生建议开设“大学专业介绍与学科背景的课程”。除此之外, 学生还建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指点与引导、提供就业市场、行业发展的信息、进行心理咨询和生涯辅导、分享成功职场人士的经历和经验。

教师对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态度的调查结果

图1 教师对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态度的调查结果

学生对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态度的调查结果

图2 学生对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态度的调查结果

(五) 原因分析

第一, 学生自我认知不深入

根据调查结果, 尽管高中学生对自我个性、兴趣爱好、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自我认知还不成熟, 比较笼统, 对自己的认识局限在兴趣爱好、优势劣势、能力特长等浅显的表层, 缺乏深层次的自我剖析。由于学生自身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合理认知, 导致多数学生对未来生涯规划非常迷茫。如对生涯规划的概念认知不足, 生涯目标不清晰, 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和准备,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虽然学生自身也普遍认为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求是进行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但是这种自我认知不能很好的与未来的生涯规划有效地衔接起来, 学生的生涯规划还是停留在感性认知上, 缺乏实践体验和理性指导, 职业认知能力和未来生涯规划能力弱。

第二, 学校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中学校依然把应对高考放在工作首位, 工作重心依然是紧抓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分数, 学校课程设置依然以学科本位的教学为工作重点。新高考改革的严峻形势下, 高中学校对于新高考的研究仍停留在对新政策的解读以及选课走班采用何种形式, 师资配备和硬件建设问题, 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仍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具体表现在, 生涯规划指导主体和形式比较单一。在调查中发现, 这几所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指导的主体多数是由该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完成的, 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缺乏专业性。在开展生涯规划指导的主体形式上, 大多数学生的生涯规划是通过主题班会和专家讲座的方式进行的, 而学科渗透、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比较少。这种做法往往就导致生涯规划教育的界限被限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 甚至使生涯规划教育变成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手段。

其次, 学校对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缺乏主动性。多数学校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涯规划指导, 但由于安徽省新高考改革方案还未真正落实, 所以多数学校仍持观望态度, 比如在生涯规划指导制度设计、职责落实、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前期准备工作。下面我们将围绕上述问题提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

最后, 生涯规划指导内容狭隘。调查中发现, 学校生涯规划指导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指导学生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如何提高成绩、如何规划学习, 但这只是生涯规划指导内容的冰山一角, 缺乏系统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第三, 父母职业生涯理念有失偏颇

由于受传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大部分家长仍存在“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旧的职业价值观, 使得父母希望孩子的工作既要体面又要稳定, 最好还要轻松。家长的这种职业理念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兴趣, 没有关注学生的职业理想和真实想法。从调查和访谈发现, 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曾经对孩子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 大部分父母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替学生做决定。很多学生也认为, 选择专业的时候都会和父母商量, 当自己的职业喜好与父母的意见产生分歧时, 大部分学生会顺从父母的意见。父母的上述做法某种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职业偏差, 影响未来的职业生涯道路。

三、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系统性有效性策略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 本研究就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提出以下建议:

(一) 科学运用测评工具, 深化学生自我认知

从国外职业指导实践来看, 科学的心理测评是就业指导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 我国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刚刚起步, 因此, 科学的选择与运用专业化的心理测评工具和技术可以为弥补我国当前生涯指导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专业的高中生涯测评系统能帮助学生从职业信息库中, 根据个人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潜能等进行分析评价, 给出切实可行的分析报告及发展建议, 让学生更全面、客观、深刻地认识自我, 引导学生理智客观分析, 进而初步作出影响自身生涯发展的选科、选考和志愿选择。另外, 通过测评结果, 学校和教师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设计更加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

(二) 健全指导制度, 实现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常态化

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意味着生涯规划指导应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意味着职能、职责、任务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意味着工作主体的设定、工作职责的明确以及工作范围的划分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相容的制度建设。然而, 目前不少学校在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时还没有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 推进生涯规划指导就只能是空谈。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国家层面尚未正式出台指导性文件。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要真正落实, 仅靠自下而上的推进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下专业师资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等问题的。而地方各省市相关政策文件也寥寥无几, 目前也仅有浙江省与河南省出台了相关政策。尽管如此, 在统一教材和课程标准, 具体每周几节课、由谁授课、课程评价标准、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如何评定等也未进行具体的明确和细化。而像安徽省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更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 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的规范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政策以及具体的实施。例如,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中学生必修科目, 并将其排入正式课程表中, 对一线中学教师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培训和进修, 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课堂资源。[20]5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 是保障生涯规划指导落到实处的最为紧迫的事。

调查中发现, 多数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任务是由该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 但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机会较少, 生涯规划指导效果不佳。而完善的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要以学生为本, 将生涯规划指导有效融入到学校管理、教学等各个环节中。为了更好的实施生涯规划指导, 应设立分工明确的生涯规划指导组织管理机构, 从体制上保证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有序运行, 图3所示为安师大附中“生涯规划指导组织管理机构图”。

安师大附中“生涯规划指导组织管理机构图”

图3 安师大附中“生涯规划指导组织管理机构图”

(三) 形成完整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 系统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

系统而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是深化学生自我认知, 提高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国高中生涯规划指导起步晚, 高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较低, 课程呈现无系统性、缺乏专业性、课时少等。多数学校对于如何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指导课程应有的内容、达到的目标、实施的方式等都比较茫然。根据舒伯的生涯规划阶段理论, 高中正好处于探索阶段的试探期[21], 主要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因此, 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该是协助其进行全面的自我探索, 唤醒生涯规划意识, 提供职业信息,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生涯规划并形成决策能力。[22]调查学校中大部分都已经研发或正在研发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如合肥六中构建了以学科渗透性课程为主, 以专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全员参与的个体生涯发展辅导为辅, 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并关注个别需求的生涯规划指导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分年级对生涯规划指导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化。再如合肥八中在高中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实践过程中, 还逐渐探索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3”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实施方式。同时在课程开发上, 加强学生的参与、判断、体验、实践和领悟, 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四) 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提升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集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专业性较强的综合类教育。[23]调查显示, 学生和教师均期望有专业的教师队伍予以指导。可见, 专业指导人员是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安徽省在2019年秋季将实施“新高考”政策, 省内已有不少学校未雨绸缪, 如安师大附中举办了各种有关“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培训工作,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模式, 从校内选拔部分教师和班主任送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让教师掌握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涯辅导技术。定期开展全员校本培训, 或邀请社会职业生涯规划师或其他高校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学校进行生涯规划理论和技能培训;或鼓励和支持校内教师、班主任等通过录像、现场观摩、参与研讨等掌握系统科学的生涯规划理论与技能等;或利用教研活动和班主任沙龙等对校内学科教师、班主任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培训, 提高全体教师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 最终达到“人人都是导师”的目标。

生涯规划指导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 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有较为完善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如何将他人经验与本土实践相结合,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中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的生涯规划指导路径, 成为当下普通高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实现生涯规划指导顺利实施, 少走弯路, 是很多高中在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初期要考虑的问题, 课题研究是实现生涯规划指导科学化的重要依托。

(五) 协同教育合力, 实现指导形式多元化

新高考背景下的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落地开花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必须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 协同教育合力, 建立家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机制, 才能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更明确的生涯规划。

家庭和学校是高中生生活学习的主要近端环境, 也是高中生最主要的两支教育力量。调查中, 受访教师大多数认为家庭背景、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对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有重要影响。因此, 实施生涯规划指导应认清家长在学生未来生涯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首先, 家校合作要坚决摒弃功利化思维, 育人者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尊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未来良好适应力, 为学生长远的幸福生活奠基, 还是短期的阶段性成果?其次, 做好充分的预案, 哪些活动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的参与面和参与力度有多大?家长参与其中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其中, 体验分享, 这样家长才有后续的热情和投入。再次, 定期开展家长讲座, 改变以往重“考试”轻“活动”的倾向, 培养家长的生涯规划指导意识, 鼓励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生涯拓展活动。将学生的基础学习、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职业理想。比如:浙江衢州一中政教处倡议:让不同职业的家长自愿申报, 带领学生参观工作环境, 体验其职业内容,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职业, 跟随家长进行“一日职业体验”, 访谈一位生涯人物, 填写生涯体验访谈报告。[24]

加强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校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长远的生涯规划目标, 而且通过与发达地区学校的深度合作, 可以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促进欠发达地区生涯规划整体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 在中学—大学合作方面, 可以通过长期开展大学课程体验、“学—职衔接式”名校研学、夏令营、冬令营、文化交流等实践类指导课程, 来让学生通过对知名大学的亲密接触, 充分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 进一步明确生涯规划的长远目标, 真正实现中学—大学生涯规划的深度衔接。而在中学—中学合作方面, 则可以通过类似建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协作联盟的形式, 实现合作共建。如安师大附中与合肥一中、马鞍山二中等兄弟学校建立联盟, 轮流举办一年一度的“生涯节”, 举行生涯规划指导教学研讨会, 进行公开课课程评比、示范课, 论文评比等活动, 实现生涯规划的相关资源共享。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从本质上来讲, 生涯规划是职业化的过程, 而职业化又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有效地衔接了学校、社会、学生。在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中, 通过开拓生涯体验拓展基地, 为学生提供具体工作的条件、体验真实工作的情境, 并在实践体验中进行指导, 使学生更清晰地认清自我, 认清社会形势, 进行准确的生涯定位。比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积极探索教育和社会相融合的有效体系, 和嘉定图书馆、农业园、光机所、禁毒馆、好八连等单位都建立起教育共建的良好合作关系, 让学生能够深入这些机构进行职业体验, 活学活用相关知识, 激发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 为社会服务, 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内驱力。[20]3

(六) 开展前测后测, 量化生涯规划教育成果

生涯规划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 但在每个阶段, 未必不能有其相应的成果。为了让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果能够以可视化的结果呈现出来, 我们可以在学生刚入学时发放前测问卷, 考察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的困惑等, 然后在学年末发放后测问卷, 以确定我们的生涯规划教育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解决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掌握生涯规划方法等生涯规划相关问题上困惑的目的。同时, 在后测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引入学生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 我们能够更好地去解释我们的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比如整个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 在哪些地方成功达到预期, 而哪些地方没有, 没有达到预期的原因是什么, 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和不足, 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加以改进, 等等。

四、反思与愿景

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产物, 其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通过探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效性理论与技术, 交流生涯规划指导的经验心得, 有利于进一步凸显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担当和社会重任, 推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通过提供多元的、积极的发展途径, 让高中生形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效能感、意义感和兴趣, 从而形成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与追求。另外, 高中生处于探索阶段, 在丰富的体验、尝试中形成自我认同, 促进生涯发展, 而非仅仅进行职业决策, 因为生涯选择是终其一生的任务, 既要有认同感, 也要适应。生涯规划教育是以人生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的教育, 最终指向是学生的发展。生涯规划教育让教育回归人性、回归生活, 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现在时”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走向社会“将来时”的发展。同时, 生涯规划教育也是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更关乎高中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 期待能真正落地生根。

Copyright©2021 by 木叶教育